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縣情 > 歷史沿革

歷史沿革
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8-07 09:51 來源:績溪縣 瀏覽:
【字體大?。?a href="javascript:doZoom(20)">大

績溪置縣之前,在今縣域內曾置良安縣,其行政區(qū)劃、轄區(qū)與面積無考。自唐永泰二年(766)置績溪縣后,縣域內行政區(qū)劃,歷代多有變更,轄區(qū)面積略有變動。今績溪縣位于安徽省南部,地理坐標介于北緯29o57′~30o20′和東經(jīng)118o20′~118o55′之間。

 

一、縣名

自唐永泰二年(766)置績溪縣后,縣名績溪一直沿用。

績溪,“績”有“緝麻線”的形義,“溪”為山間流水?!对涂たh志》記載:“縣北有乳溪,與徽溪(今翚溪河)相去一里并流,離而復合,有如績焉,因以為名?!薄斗捷浿尽酚涊d:“臨溪石,在縣北三里(浣紗溪)溪岸上,其方二丈,其平如砥,溪水甚宜浣紗,數(shù)里婦女悉來浣紗,去家既遠,遂績其旁以守之。春時多麗服,群績于此,雖不浣紗者亦會績焉??h名亦兼此義?!?/span>

“溪”,亦作“谿”。清嘉慶《績谿縣志》,從縣印寫作“谿”。民國縣政府印亦作“谿”。民國16年(1927),改鑄縣印,始作“溪”。

 

二、建置沿革

績溪未建縣前,今縣境為歙縣地,在夏、商時,屬揚州。春秋時期屬吳,戰(zhàn)國初期屬越,后屬楚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,屬會稽郡。漢高祖元年(前206),屬鄣郡(一說秦末置鄣郡),漢元狩二年(前121),屬丹陽郡;東漢建安十三年(208),屬新都郡;晉太康元年(280),新都郡改稱新安郡。

梁大同元年(535),析歙縣華陽鎮(zhèn)置良安縣(又作“梁安”),屬新安郡,縣治在揚之河東岸大屏山麓后岸村(今后外村)。承圣二年(553),分新安郡黟、歙、海寧、黎陽四縣置新寧郡,良安縣的歸屬未見記載。一說,良安置縣不久即廢。清乾隆《績溪縣志》記載,唐武德七年(624)廢良安縣,仍歸歙縣。

唐永泰二年(766),平息旌德縣王萬農民起義,刺史長孫全緒奏:析歙縣華陽鎮(zhèn)置績溪縣,屬宣歙觀察使。故《寰宇記》記績溪為“永泰二年置”?!杜f唐書》記載,“永泰二年十一月甲子日改為大歷元年”,故《元和志》記績溪為“大歷元年置。疆里至大歷二年乃定”。景福元年(892),績溪隸歙州;五代十國時,先屬吳國(楊行密),后為南唐地。

北宋太平興國元年(976),縣境屬江南西道歙州;至道三年(997),屬江南路歙州;天禧二年(1018),屬江南東路歙州;宣和三年(1121),改歙州為徽州,以績溪徽(翚)嶺、徽(翚)溪、大徽村而名,績溪屬徽州。
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,績溪屬江淮行省徽州路;至元二十一年(1284),屬江浙行省徽州路;至正十七年(1357),即宋(韓林兒)龍鳳三年,縣境屬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,旋改徽州路為興安府。吳(朱元璋)元年(1367),改興安府為徽州府,績溪屬之。

明洪武元年(1368),績溪縣屬中書省徽州府;洪武十三年(1380)正月,屬六部直隸徽州府;永樂元年(1403),屬南京直隸徽州府。

清順治四年(1647)九月,績溪縣屬江南省徽州府;康熙六年(1667),屬安徽省徽州府。咸豐四年(1854),隨徽州府由浙江巡撫兼管。同治四年(1865),復歸安徽省。

民國元年(1912),裁府,績溪縣直屬安徽省。民國3年(1914)設道,屬安徽省蕪湖道。民國17年(1928),廢道,復屬安徽省。民國20年(1931)年初,設首席縣長制,績溪縣歸宣城縣長節(jié)制。是年10月,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(qū)(治所休寧)。民國27年(1938)4月,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(qū)。民國29年(1940)3月23日,直屬皖南行署。是年8月,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(qū)。

1949年4月30日績溪解放。5月13日,績溪縣隸屬徽州專區(qū)。新中國成立后,1952年8月,改屬皖南徽州專區(qū)。1956年1月12日徽州專區(qū)并入蕪湖專區(qū),績溪縣改隸蕪湖專區(qū)。1961年4月13日,復設徽州專區(qū),績溪縣屬之。1971年3月,徽州專區(qū)改稱徽州地區(qū),績溪縣仍屬之。1987年11月27日,經(jīng)國務院國函〔1987〕185號批準,績溪縣劃屬宣城地區(qū)。2000年6月25日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地區(qū)和縣級宣州市,設立地級宣城市,轄績溪縣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0條評論

*正文:
驗證碼: captcha

網(wǎng)友評論列表

    暫無網(wǎng)友評論